土地是山川之根,土地是万物之源,土地是立国之本。自古以来,人们酷爱土地,赋以深化的人文精神,丰盛的前史意蕴。
望文生义,坐落南渡江之东的海口江东大地,就有着人们既了解又生疏的前史地名。
灵山
因“灵山之神”而得名
江东有个灵山镇,古代叫“黑山”。相传,南朝陈代,黑山一带森林茂盛,伏莽占据,伏莽月高放火,夜黑杀人,为害大众。后来,朝廷派兵前来剿匪,其间6位将领是结拜的异姓兄弟。他们深化黑山,不幸战亡,托梦给皇帝,道明缘由,梦里请罪。
后来,黑山区域,天高云净,区域和平,当地大众感念“六神”恩德,便在黑山建庙祭祀。明成化十二年(1476年),广东按察司副使涂棐撰《重建灵山祠记》云:“六神”,在宋末元初时期已被封为“灵山”“香山”“琼崖”“通济”“定边”和“班帅”等称谓。
但是,6人经历已无从覆按。洪武三年(1370年),明太祖朱元璋整理寺庙,以为“六神”封号太多,亵渎礼仪,很不正规,便一致称为“灵山之神”,列入国家祀典,祭日定在每年三月初九。
当年,新官上任,莅琼后都到“灵山祠”拜谒。听说,有求必应,十分灵验。所以,后人改地名为“灵山”。灵山祠年久旷费崩塌,直到1993年,当地居民自发在灵山镇建起“六神庙”;1998年,原琼山市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。
仲恺
被称“江东榜首村”
仲恺村坐落海口市区以东,是江东老村。1926年,冯白驹到海口郊区区“罗陈”和“橹梧”两村组成农民协会。其时,距廖仲恺先生被暗算不久和诞辰49周年,全国爱国人士都在沉痛之中。深受廖仲恺先生追求真理的革新精神所感动,冯白驹萌发以“仲恺”命名两村农民协会的主意,所以便把农民协会命名为“海口郊区第二区仲恺乡农民协会”,并亲身书写协会姓名。
仲恺村关帝庙为1926年“海口郊区第二区仲恺乡农民协会”原址。 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摄
在冯白驹领导下,两村公民在不同的革新时期积极参与革新活动,终究等来了海南的解放。1950年8月,为留念廖仲恺先生的革新精神,也为留念民主革新时期冯白驹在这儿领导工农革新活动,便将罗陈和橹梧两村一致命名为仲恺村。两村以“仲恺”名义敞开革新之路,23年后正式以“仲恺”命名,成为海南省以我国前史名人命名的老区村庄,是琼崖赤色革新标志性村落之一。
仲恺村林家千年古宅是海南保存最好的老修建之一,其前史可追溯至1000多年前的唐代末年,其时恰值战乱,粮食奇缺,琼州知府林裕便带领官员及家人前往南渡江东岸开发农田,还拿出银两购买粮食,雇请难民播种,处理生计问题。不久,林裕逝世,这以后,子孙便承继祖业,落籍江东,隐居橹梧,栽培水稻。
林裕的子孙人文蔚起,林君用考中举人,任职教谕;孙子友仁,先任教谕,后升高州同知。君用的子孙林谦,明洪武十七年考中举人;林裕的二十二世孙林震考中进士,林震弟弟林捷春于万历三十七年考中举人。
桂林洋
林氏望族影响深远
宋元时期,琼州府城南渡江以东的区域,包含今日东营、灵山直至大致坡一带统称为东瀛或东岸,从属原琼山县外丰义乡。
明万历三十三年(1605年)“琼州大地震”,滨海72个村庄堕入东寨港。其时,哀鸿涌入,人口众多,区划重置,设有文林都和桂林都。之所以命名桂林都,缘由是高山村林辑、林裔和林亹先后中举,在村外立有两个牌坊,分别为“攀桂坊”和“联桂坊”,声名显赫,影响深远,且地处东瀛,因而桂林都一带后来便称为“桂林洋”。
桂林洋东邻演丰镇,南接灵山镇,西与大林毗连,北濒北洋海,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。桂林洋四周高,中心低,最高处为高山田洋,最低处是振家田洋。自古至今,这儿花红树绿,莺歌燕舞,稻谷飘香,莲蓬并蒂,是丰饶的鱼米之乡。
桂林洋有6.8公里长的海岸线和两个秀美的港湾,其间沙湖港,古称博茂港,坐落东营港与北创港之间;还有北洋港,坐落北创港外面,旧称北洋都,是明代重要的北洋水师基地。北创港属内港,夏秋季帆船可进出。
高山
千年文明古村
桂林洋有个高山村,那里一望无际,没有高大山沟,急流瀑布,而是接近大海。既然如此,那为什么叫高山村呢?本来,古村人文包含丰盛,德行崇高。宋明两代村子就出了13名举人,是闻名的文明古村。
所以,人们便取《诗经·小雅·车辖》里“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”中的“高山”两字做地名,以表明对此村的敬仰仰慕。高山,比方品德崇高或崇高。
《林氏族谱》记载:林子建,宋代高山村人,宝柘年间(1253-1258)举进士,官至福建福州府同知。林勉、林发藻、林良才和林文华,四人均为宋代高山村人,都考中举人,都官至迪功郎;林一龙,宋代高山村人,举人,官至兴化县参议;林统龙,宋代,高山村人,举人,官至安顺县知尉。“举进士”为“考进士”,有宋一代,高山村7人中举。
高山村林氏宗祠。 陈耿 摄
及至明代,高山村人林源,于洪武十四年(1381年)中举,官至云南省邓州府正堂。林亹,洪武十五年(1382年)举人,官至云南省邓州知县。林辑,洪武二十年(1387)举人,官至广西柳州府正堂。林裔,永乐三年(1405年)举人,官至苍梧、汝宁教授。
高山村举人林恐,也官至交趾知县。至此,明代高山村有6名举人,加上宋代7人,已有13人之多。
迈德
诞生“海南榜首教育世家”
桂林洋经济开发区东面3公里处,有一个笔墨飘香的聚落——迈德村。它是2000多年前“宗圣”曾子的第59代孙曾祖裔和曾祖贤兄弟肇居的村庄,始建于明代正统年间(1436-1449),至今570多年。
全村先后出7名教授,1名院士,92名教师,曾广进一家九代就有47人,成为海南最大的教育世家。此外,还有清末民初海南思想家曾对颜、我国工程院院士曾德超、民国前期留学法国的经济学专家曾同春和法学家曾浩春兄弟等人。
迈德村有“曾氏宗祠”“明经第”和“解元第”,清末广东“解元”曾对颜新居已被列为“海口市要点文物保护单位”。
曾氏宗祠坐北向南,建于乾隆年间(1736-1796),正殿有一间五楹,经书院有一间三楹,东西两横廊各三楹。祠堂房顶有双龙戏珠,墙面间雕有花草鸟木,绘声绘色,梁檐相错,梁架浮雕及透雕奇光异彩,较为壮丽,呈现出大家族的气度。
迈德村“经书院”。 陈耿 摄
迈德村“经书院”闻名遐迩,是清朝海南前期的高级书院之一,聘请州府名师任教,教育严峻,治校有方,教育有法,办理到位,重视师德、师风、校风、校纪和教育质量,办学成绩明显,学子爱学,家长表扬,邻居传扬,声名远播,几十里外的学子也接连不断。
迈德村崇文重教,几百年来文脉连绵不停。2008年,迈德村被评为“海南十大文明名村”和“我国传统村落”。
原标题:
海口江东罕为人知的人文前史
江东弟子多才俊
(编者注:本文原载于2021年01月25日海南周刊,见刊略有删减。)
海南日报新媒体、海南日报海南周刊联合策划
特约撰稿:蒙乐生
值勤主任:戎海
值勤总监:袁锋
责任编辑:陈楚宁